本文目录:
霍乐迪,最被低估的天赋球员
1、尽管最终获得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的是扬尼斯-阿德托昆博,但霍勒迪在防守端的卓越贡献对雄鹿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 在东京奥运会上,霍勒迪继续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帮助美国男篮赢得了金牌。 霍勒迪的能力被广泛低估,他在雄鹿队的作用非常关键,尤其是在球队寻求卫冕成功的过程中。
2、NBA第一位90后全明星,霍勒迪是最被低估的球员之一。他是当年的第17顺位,生涯先后为76人和鹈鹕队效力过。76人时期,霍勒迪表现出色,曾经入选了全明星阵容。到了鹈鹕之后,健康时期的霍勒迪同样很优秀,场均21+5+7的表现也是全明星级别。
3、霍勒迪 NBA第一位90后全明星,霍勒迪是最被低估的球员之一。他是当年的第17顺位,生涯先后为76人和鹈鹕队效力过。76人时期,霍勒迪表现出色,曾经入选了全明星阵容。到了鹈鹕之后,健康时期的霍勒迪同样很优秀,场均21+5+7的表现也是全明星级别。
4、因此,霍勒迪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属于严重被低估的那种,下赛季雄鹿如果想卫冕成功,霍勒迪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5、”“米德尔顿最不值钱,是个投手!加上回去打单打的能力!步步防守!你不能带球!”“孤注一掷。如果进不了总决赛,明年可能就要走老火箭路解散重建了。”“我看到很多人说霍尔勒迪不值得。霍尔迪是最被低估的球员之一。他在防守上有过几次投篮,组织能力也是一流的。
6、第一名克里斯保罗4228次助攻,第二名朱迪霍勒迪2833次助攻。克里斯保罗是榜单上唯一一个拥有两支球队助攻队史第一记录的球员。克里斯保罗在黄蜂队的时候有两次助攻领跑联盟。如果克里斯保罗继续留在新奥尔良或者洛杉矶,他在职业生涯的助攻方面,他会和魔术师约翰逊不相上下。
nba球员朱·霍乐迪是哪支球队的队员?
朱·霍乐迪是NBA密尔沃基雄鹿队的球员,担任控球后卫位置。 他是霍勒迪三兄弟中的老二,场上表现出色,帮助球队在上赛季夺得总冠军。 在总决赛中,霍乐迪的防守给对手带来很大麻烦,成为夺冠的关键因素。 霍乐迪的打法强硬,技术全面,能左右开弓,突破能力强。
朱·霍乐迪是NBA密尔沃基雄鹿队的球员,他在场上的位置是控球后卫,他在霍勒迪三兄弟里排行老二,也是成绩最好的,上赛季作为雄鹿队的主力控卫,他跟随球队夺得了总冠军,在总决赛里,他的防守让保罗非常难受,是雄鹿能够夺得总冠军的功臣。
朱·霍勒迪,出生于1990年,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查特斯沃斯市的人士。 他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目前效力于NBA密尔沃基雄鹿队,主要担任控球后卫和得分后卫的位置。 2009年,霍勒迪参与了NBA选秀,并与费城76人队签约,开始了他的NBA生涯。
朱-霍勒迪,一位优秀的后卫球员,目前效力于NBA的密尔沃基雄鹿队。 霍勒迪的NBA生涯起步于费城76人队,他在那里度过了2009年至2013年的五个赛季。 随后,他转会至新奥尔良鹈鹕队(原名新奥尔良黄蜂队),并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为球队效力。
nba球员朱·霍乐迪的年薪是多少?
1、- 2025-26赛季:5190万美元(雄鹿) 特别是最后一个赛季的5190万美元,使他成为了继达米安·利拉德之后,NBA历史上第二位薪资达到5000万美元的球员。 尽管字母哥在场上的短板较为明显,球迷朋友们都了解,但考虑到他带伤出战的情况,我们也不能对他有过高的要求。
2、年,霍勒迪以首轮第17顺位被费城76人选择,正式踏入NBA。新秀赛季,霍勒迪与球队签下一份4年756万美元的合同。2012年11月,球队与霍勒迪提前续约,合同金额为4年4100万。但就在新合同即将生效之时,2013年7月,霍勒迪与队内另外一名42号新秀被一起打包送到新奥尔良鹈鹕。
3、能够在今年夏天以2年2200万美金的年薪与太阳续约,可以看出这位35岁的老将依然期待着在太阳队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如果说纳什一生的对手那就只有基德了。两个人是后约翰逊时代最华丽的传球大师。巅峰时期的基德,在肌肉,速度,弹跳,意识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有着组织后卫中最出色的防守技能。
4、他们突然从NBA总冠军竞争对手变成了垫底球队,但至少最近密尔沃基雄鹿的消息应该给了他们一些笑料。雄鹿本周宣布,他们与30岁的卫朱-霍勒迪续签了一份为期四年的合同,总价值为34亿美元。2024-25赛季,他们拥有价值3700万美元的球员选择权,未来三个赛季的平均年薪已经达到3200万美元。
5、从个人资料来看,这样的表现显然不足以让他拿到平均年薪4000万欧元的顶薪合同。从霍利迪整个职业生涯的表现来看,作为一支弱旅,他职业生涯最高的场均只有22分7个篮板,而且只有一个赛季,这也是很多球迷认为雄鹿要求过高的原因。霍雷迪是高价买的,我当然希望能长期留住他。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orldartsnews.com/2364.html